秋夜微凉,明月如霜。
10月4日晚七点,在泰州老街北广场的牌坊下,“琴鸣秋夜月入怀——和也琴社乙巳中秋师生雅集”,宛若一幅唐宋画卷,随着琴音徐徐展开。牌坊的飞檐翘角在月色下,勾勒出静谧的剪影。台上衣袂飘飘的演奏者身着素雅汉服,与周围的明清建筑相映成趣,仿佛时光在此刻悄然回流。
这场由泰州文旅集团、泰州市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泰州琴会)主办、和也琴社承办的中秋公益雅集,在合奏曲《良宵引》的优美旋律中拉开帷幕。三位身着飘逸汉服的演奏者,以清幽妙曼的琴音,将观众带入一个悠远宁静的良宵之夜。
雅集节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由网红曲移植改编的琴歌《山鬼》,且弹且唱,清音自述,诗词的瑰丽、嗓音的纯厚与古琴的苍古,在这首作品中完美融合,一开场就吸引了众多观众;古琴与中国鼓联袂呈现的古琴曲《神人畅》,琴鼓协鸣,声声相应,尽显音乐的庄重与力量。
紧接着从《渔樵问答》的出世情怀,到《春晓吟》的生机盎然;从《小草》的坚韧,到《卧龙吟》的忧思、《忆故人》的深情、《平沙落雁》的静美、《梅花三弄》的高洁,每一首曲子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一段佳话。
泰州琴会会长、和也琴社社长刘海燕老师,以一曲脍炙人口的古琴曲《流水》,将雅集推向高潮。手指起落间,音韵乍现,时而潺湲,时而澎湃,让人仿佛看见了巍巍乎高山之壮阔、洋洋乎流水之汤汤。奔腾的琴音与夜色融为一体,在老街的麻石道上缓缓流淌。
最后登场的是一首节奏独特的古琴重奏《酒狂》,经变调编曲后,风格越发跌宕奔放,在夜风中与宽袍大袖一起挥洒,以魏晋名士的不羁风范,为整场雅集画上一个洒脱的句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加雅集的演奏者,年龄跨度很大,最小的八岁,稚气未脱;年长的六十三岁,淡定从容。这种年龄的跨越,展现了古琴艺术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与代际传承。
古琴雅集大多在室内举办,束之高阁。这次却是安排在了人群密集的老街北广场,可以说相当接地气。
对此,刘海燕表示,古琴一直定位为高雅文化艺术,在古代是文人士大夫的“标配”,也因此被称为“君子之器”。她认为再高雅的艺术也是源自生活,还是需要适时回归生活、吸收人间烟火气,接续薪火传承。她说:“让古琴走进人群,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古琴文化,这是我们举办这次雅集的初衷。”
月色如水,琴音如诉。美好的秋夜因古琴而祥和,因汉服而儒雅,更因这片承载历史的街巷而厚重。琴鸣秋夜,月入心怀,这场雅集是一次与古人精神的遥相呼应,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而动人的当代呈现。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