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古琴的演奏传统是否只有 “雅正之声”?

古琴的演奏传统是否只有 “雅正之声”?

古琴的演奏传统是否只有“雅正之声”,追求节制的情感,塑造空旷和飘逸的音响?


韩愈在《听颍师弹琴》中,这样摹写他听到的琴音:“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可见,至少在距今千余年的唐代,古琴不仅呈现过“如听万壑松”的旷逸绝响,它也的确有过时而感伤、时而激越,令人情绪翻涌、应之不遐的“激情风格”。



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李玥锦创作的《秋蒲蓉宾图》便是古琴情深之作。曲中的古琴在以丰富的吟猱技法演奏高度旋律化音调的时刻,正是在有力地参与着更丰富的情感表达。


这首乐曲的创作灵感源自北宋画家崔白的同名工笔花鸟画作。


崔白所作《秋蒲蓉宾图》


乐曲将古琴的醇厚音色与民乐队富丽浓郁的配器色彩交融在一起,加以意趣深长的旋律化曲调,呈现出一种“高饱和度”的听觉感,与画作本身润泽光艳的敷彩、工细的勾描,同样具有绮丽与朴素兼重的美感。


在《秋蒲》曲中,古琴作为主奏乐器支配乐队、与乐队竞奏的表现,看似脱离它的主流表演形式,但也应注意到,古琴实则早在很久以前,便一度应对过多样化的音乐环境。


例如隋唐时期的多部乐,“琴”也运用于金石丝竹皆备的庞大乐器编制中。



北宋熙宁年间崔白笔下的《秋蒲蓉宾图》,花鸟归附于朴,在旷野之中展露生之意趣,祥和之余,以精工细笔描绘出生命归于自然的庄重。


李玥锦在乐曲题解中化用的元词《摸鱼儿·雁丘词》,开篇乃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更可见创作中的文人情怀,并非一味停留在淡泊、中和抑或归隐的情结中。



《文心雕龙》有云:“情采芬芳,比类寓意”,或许应是更为深刻和直接的文人内核传统,它要求作曲家有出世的慧眼和入世的关怀,同样也令作曲家昭显自己的身份与学养。


古琴协奏曲《秋蒲蓉宾图》有锦绣之音,缘自曲中有“生生”之意。琴人之道,意在生生。生生为仁。


文字 |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田欣欣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