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植根琴乐传统 阐发当代思维—琴曲《心籁》创作心路(下)

植根琴乐传统 阐发当代思维—琴曲《心籁》创作心路(下)

—  三、 技法·思维   —
两架古琴的定弦,是本作独特音响的基础:琴一,传统C徵调定弦;琴二,C角调变格定弦。两琴散音各不相同,也因此扩展了泛音的音高组织可能性。
第一乐章《煦吟》,琴二用按音向琴一调性靠拢,是谓调性求同;第二乐章《涟漪》,两架琴以不同定弦形成的泛音促成多调结合,是谓调性求异;第三乐章《铮鸣》,两架琴的调性时而碰撞时而统一,综合了前两乐章的调性关系,可谓调性求同存异。定弦也影响着三个乐章其他的参数状态:
《煦吟》始于低沉的散音,透出几分拙朴。随后,旋律游走于两琴之间,大量滑弦好似诗韵的抑扬顿挫,如下所示:
除旋律外,另一声部多以和声衬托,或以呼应短句填充旋律长音的留白,如下:
《煦吟》后部出现了一段“起-承-转-合”的音响结构,琴二奏低音区的如歌旋律,琴一泛音漂浮其上;这一乐段听来如沐春风。
《涟漪》,通透的音色、点描织体与弹性节律共同构成静水微澜的音乐形象,如入空谷,引人冥想。这一乐章应用了自然泛音、人工泛音与吟揉自然泛音,共三种不同奏法。
为形成不同层次的泛音音响,我将琵琶常用的人工泛音奏法移植向古琴:
通常情况下,演奏家在击发泛音后不再触碰发音琴弦(以免抑制弦的振动),这限制了自然泛音的进一步修饰,我力图改变这种遗憾,遂同演奏家开发出吟揉泛音:
《铮鸣》打破《涟漪》的沉静。在奇偶拍子节奏组合的控制下,琴一的长短句旋律张弛有度,琴二的律动音型错落有致,共同形成紧迫、刚劲却不僵硬,酣畅、放浪却不随意的艺术效果。
B段后,9/8拍节奏型与托劈技法构成固定音型,这种呼吸感(1:2结构比例)独特的结构夹塞于顺延自前段的旋律短句,缓释“步步紧逼”的音响状态。
乐曲情绪推至高点,我顺势引入琴板拍击效果,有节制地对擅于表现旋律的古琴开展音响化作曲尝试。这是情满自溢的恰当抒发,而非炫技所需的刻意之为。
“行云流水”一段,音响洒脱,重点展示滚拂技巧。本人向先贤“巍巍乎高山,浩浩乎流水”的高远情怀致意。
随后引申自《煦吟》的插入性慢板,既回顾了第一乐章的音响状态,形成首尾呼应;又为随后的急促尾声作“欲扬先抑”的铺垫。
在琴二轻击弦板的遥远“鼓声”之上,琴一泛音慢起渐疾,逐渐推出乐曲尾声。一段渐强连注后,疾如风的尾声终于来临:
收尾一波三折:突缓的双弦吟揉上滑,引出回音般的自然泛音上行;余音未尽,张力再起,旋律短句在双琴“托劈”中缓释;再起,骤停。
 
四、 心得·体会
 
回眸,《心籁》的音响结果不正是我对彼时困境的态度、思考与回答么?!与传统琴乐“空、虚、散、含、离”的意境不尽相同,该作无疑体现了青年作曲者所具有的艺术想象力与激情。就《铮鸣》来说,动感十足的摇摆节奏令人印象深刻,流行音乐对我这代人的影响不言而喻。
古琴乃至其他民族乐器的作曲,目的并非单纯追求新奇刺激的音响,更深层次的意义则在于理念与思维层面创新。有时,我们会把一些其貌不扬却内藏玄机的作品看低,拥有一双明辨艺术价值的慧眼是何等重要!
扬弃,促进事物新陈代谢的动力,也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我们常常在追求“revolution”的途中忽视了“evolution”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意识到,艺术作品的创新有时与“创旧”殊途同归,或许它们本就是一物。
能与演奏家终日一起创作,奢侈又幸运。第一时间听到笔下音符的实际效果,既能提高创作效率与质量,又能让演奏者直观准确地领悟创作意图,这对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无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借鉴传统琴乐风格、探索现代创作技法、把握文人音乐精神、抒发个性观念思想,其背后皆是执着于音乐创作的诚恳之心与不懈进取的求知之力。修行艺术品位、永葆进取心与求知欲、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个细节,才是创作《心籁》予我的最大启迪。
文末,感谢朱世瑞教授与戴晓莲教授,感谢演奏家陆笑姿与张亮。
作者简介:
韩闻赫,青年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师从朱世瑞教授)。
长期致力于当代音乐创作,力图植根中国文化,阐发当代思维;其作在亚欧多国及国内主要城市上演。曾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2015,民乐作品)、香港中乐团“中乐无疆界”全球征曲6首获选作品之一(2016,民族管弦乐)、中国-东盟音乐周作曲比赛第一名(2015,艺术歌曲)、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乐作品比赛二等奖(2014,民族室内乐)、 “敦煌杯”全国古琴艺术展演新作品奖(2016,古琴独奏)、南京艺术学院“中科杯”作曲比赛首奖(2010,室内乐)、受聘台湾国立中山大学驻校艺术家(2012,弦乐队)教育部国家奖学金(2015)等。
《你的头条》栏目征稿啦!关于你和古琴的那些事儿~
1、接受音频、视频投稿,纯文字稿字数不得少于300字/篇。
2、内容可以是——你和古琴之间的故事、你的创作手札、你的演奏作品、你的改编移植曲目和你在斫琴方面的心得。
3、必须原创,严禁抄袭。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