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植根琴乐传统 阐发当代思维—琴曲《心籁》创作心路(上)

植根琴乐传统 阐发当代思维—琴曲《心籁》创作心路(上)

古琴重奏《心籁》,获2014年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乐作品比赛二等奖;次年,该作独奏版本获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本人今书此札记,简述作曲技法,分享心得体会。
琴作
一、 困境·思索
始于春秋,千年流转,古琴已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数载。
为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属性特殊的传统乐器作曲,于我而言,是非同一般的挑战。面对空白谱纸,满怀民族文化自豪感、企图谱写“震古烁今”之作的我却难于下笔…面前是一片荆棘丛生却又蕴藏宝藏的荒原,路在何方?
千年积淀,古韵不可弃;时至今日,新声何来乎?“古—今”,“新—旧”何为?
思绪潮汐,驱我溯回经典:聆听录音、研习琴谱、参访琴人。求索之余,我再陷深思。“古—今”与“新—旧”这两对关系,做何取舍?程度拿捏?便是解开困顿的钥匙。
在科技日新月异、生活快速高效的社会现实之下,古老艺术形式与当今审美趣味间的矛盾,自然产生。在不少当代人看来,古琴音乐具有阳春白雪般的“高冷”感。在接受这样的现状之余,我们也应敏锐地意识到,尽管今人的思想观念与艺术口味与古人相差甚远,但文人雅士所倡导的高雅、悠远与淡泊,的确是值得普遍浮躁的当代人去学习借鉴的。
此外,我成长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学体系,长期耳濡目染加上亲身实践,已深刻意识到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在民乐创作中,将其恰当使用便锦上添花,应用不利则不伦不类,趋利避害是关键。
因此,顺应乐器特性、了解琴乐经典的内涵与技术特点、思考文人精神、体现当代审美、融入现代技法…以上诸面,是有志创作出优秀新琴乐的作曲家必须兼顾的。而一切,最终还要落实于“在继承中求发展”的基本创作思路上。
 
二、 立意·内涵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籁源于心,心感于物。
“植根琴乐传统,阐发当代思维。”(《心籁》作品简介)—以今驭古,以古鸣今。
前沿物理学家,用“超弦理论”阐释宇宙万物本原;哲学家认为“事物存在即合理”,它们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以我极其有限的阅历观想世界:寰宇包含异常丰富的事物表现形式,它们皆在老子所论之“道”中生息运化;心内世界,同样波澜四起,喜怒哀乐皆在这天然道法的“普照”之下生发、转变、衰逝;音乐亦如此,点滴材料却能铺陈出一个色彩斑斓的音响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音乐事件呈现、对比、消亡着…
感恩这大千世界赐予我:平和、诚朴、如歌的《煦吟》,轻盈、空灵、静谧的《涟漪》,刚劲、铿锵、跌宕的《铮鸣》。
 
作者简介
韩闻赫,青年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师从朱世瑞教授)。
长期致力于当代音乐创作,力图植根中国文化,阐发当代思维;其作在亚欧多国及国内主要城市上演。曾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2015,民乐作品)、香港中乐团“中乐无疆界”全球征曲6首获选作品之一(2016,民族管弦乐)、中国-东盟音乐周作曲比赛第一名(2015,艺术歌曲)、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乐作品比赛二等奖(2014,民族室内乐)、 “敦煌杯”全国古琴艺术展演新作品奖(2016,古琴独奏)、南京艺术学院“中科杯”作曲比赛首奖(2010,室内乐)、受聘台湾国立中山大学驻校艺术家(2012,弦乐队)教育部国家奖学金(2015)等。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