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学七弦琴,一入此门终身误”,这话本是琴友间的戏谑调侃,却道尽了学古琴的滋味。
两千多年前,子期逝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瑶琴碎处,不仅是一把乐器的消亡,更定下了中国人 “相交贵在交心” 的情谊准则。
琴人受这份典故浸润久了,便很难再贪恋酒局里的推杯换盏,厌烦了阿谀奉承里的虚与委蛇,也懒得参与勾心斗角的算计,也就错过了 “人脉满天下” 的热闹,筛出了三五同频知己,就像伯牙与子期那般,无需多言,一曲琴音便能懂彼此心意。
弹琴忌浮躁,调弦差一丝便走音,运指快一分便失韵。久而久之,便习惯了 “慢下来”:读一本书不再追求速度,而是逐字品味字句里的深意;学曲子不再追求速成,而是打磨好每一个音。
生活中待人接物也就多了几分从容,旁人都觉得 “浪费时间”,自己却在这份慢里,享受与琴音相伴的闲适时间。
嵇康在《琴赋》里盛赞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陶渊明归隐田园,写下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直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李白偶遇蜀僧,听其弹奏绿绮琴,便有了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的千古绝唱。
这些字句像种子,落在心里便生了根,书架上的文献诗词渐渐挤走了通俗读物;观看优质纪录片、教学课程的时间多了,刷短视频里的碎片化时间少了,不再依赖 “无脑式” 的即时满足。
古琴讲究 “材美工巧”,桐木为胎,丝弦为韵,为了养护好琴,琴友会给干燥的环境加湿,会用绒布轻轻擦拭琴身,还会给琴开空调。
这份对器物的用心,慢慢延伸到生活里,不再追求快消品的新奇,反而偏爱能长久陪伴的物件,买东西时先想 “是否真正需要”,用物品时总想着 “如何好好养护”,就少了冲动消费的快乐,在与古琴的相处里,养出了珍惜与耐心。
其实,小编想说的不是古琴 “误人”,而是帮我们筛掉了生活里的一些杂质。那些被视作错过的热闹、脱节的潮流,不过是为了腾出空间,装下更珍贵的东西:知己的情谊、精神的丰盈、心灵的宁静、对生活的热爱。
这份 “误”,是古琴与心灵的双向奔赴,是在纷扰世间,为自己寻得的一处澄澈归宿。
在平时的生活中
古琴最【耽误】你的是什么?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