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尊重原创!古琴圈版权风波,谁是李逵,谁是李鬼?

琴友们大概率都听过那么一段让人过耳不忘的魔性旋律,然而近期古琴圈因为这首《bad guy》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以下是关于“王叔叔”与“沙某某”争议事件的梳理:

时间线:
2020年3月,“王叔叔与阮姑姑”视频账号发布古琴改编作品《bad guy 坏古琴》,且拥有这首音乐的改编授权。
2020年10月,“沙某某”在节目《国乐大典》中表演古琴改编曲目《bad guy》,并用这首涉嫌侵权的音乐进行商业演出,随即遭网友质疑其表演的版本涉嫌抄袭 “王叔叔” 此前发布的古琴改编作品。
2023年7月,“沙某某” 将其演绎的古琴改编版《bad guy》上传至视频平台,后续还在商业化场景中公开演奏该曲目。
同年,“王叔叔”发布视频揭露“沙某某”存在侵权行为,但其发布的揭露视频却被 “沙某某” 举报,最终被平台下架;“沙某某” 还进一步要求平台封禁 “王叔叔” 的视频账号。此后,“沙某某” 以 “王叔叔” 的揭露行为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2025年,该案审理终结,“王叔叔” 在一审、终审程序中均胜诉。

核心证据:

1. 调式与指法高度一致

“王叔叔” 与 “沙某某” 的两版古琴改编,在核心音乐要素上完全重合:二者均将原曲(《bad guy》)的降B调统一改编为 F 调,且针对原曲中对应段落的演奏,采用了完全相同的指法编排思路。

2. 细节错误处理完全雷同

“沙某某” 的改编版中,复制了 “王叔叔” 改编版里一处 “错音” 处—— 即 “王叔叔” 改编时对某一音符的偏差处理方式,被 “沙某某” 完整照搬。 “沙某某” 无法解释为何在未接触王叔叔作品的情况下,复现相同独创性改编及错误。上述相似性远超合理巧合范围

3. 庭审中的技术表述暴露问题

在庭审现场,“沙某某” 在提及古琴演奏相关专业术语时,出现了明显的表述错误,间接反映出其对该改编曲目核心技法的认知存在偏差。

undefined

|“王叔叔” 《bad guy》琴谱

 双方反响:


“王叔叔”强调其改编作品用于自娱可接受,呼吁尊重原创权益


“沙某某”虚报学历、编造虚假头衔,被当庭揭穿。
“沙某某”在社交媒体发布多条回应评论,现均已删除,平台也将其涉嫌抄袭的版本判罚下架(b站和抖音)。
事件启示:
版权意识升级:二次创作需明确标注来源,商用必须获授权
行业监督缺口:综艺节目对参赛作品原创性审核机制亟待完善
创作者应对策略:保留创作过程记录(如草稿、不同版本音轨)作为维权凭证;对争议作品可委托专业机构做鉴定,增强举证效力。
学琴者擦亮双眼:部分所谓 “琴家”“名师” 为招生、混活动,捏造师承、虚报学历、编造虚假头衔,用谎言包装身份骗信任。不仅坑害学习者 ,也致行业 “劣币驱逐良币”,严重损毁古琴文化的尊严与公信力。

这场争议折射出艺术改编与版权保护的永恒博弈——当灵感碰撞遭遇利益驱动,唯有尊重原创的共识能守护创作生态的清风。

*本文所引用视频经“王叔叔与阮姑姑”同意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