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 琴人的琴技为第一层楼的主要景观,即古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溪山琴况》谓之“弦与指合”阶段。如一个琴人不明“右手八法”、吟猱绰注,一上来,便大谈特谈琴艺、道琴,那么我们但不需再去解此人,就能知此人不足观了。 所以琴人只有先踏踏实实地把古琴的演奏方法掌握到手,才能向第二层楼进军,才有资格去谈论琴艺。 “艺” 艺是琴技的一种升华,《溪山琴况》谓之“指与音合”阶段。一个琴人只有在琴技上有了一定的积淀后,才有可能达到这个境界,如果只知“炫技”,而不知去表现乐曲的内涵,同样很难达到古琴的第二种境界,攀登到第二层楼。 打开第二层楼的钥匙,唯有一法:勤奋+天赋+读书,此为琴人通向第二层楼的不二法门。我们现代琴人常常只知死弹琴,而忽略了天赋及读书的重要性,成功固然需要勤奋,但如果没有那一点点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也是很难成功的。 天赋和读书便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这些东西虽说不是主要的反应物质,但如果没有这些催化剂的加入,那也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所以琴人要由“技”升华为“艺”,领略到每二层楼的风景,天赋和读书很关键。 “道” 这里所说的琴道,并非指古琴的那些五弦应五行,琴体寓天地等说,这些东西虽然也为古琴一种很重要的文化,但这与弹琴的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就算我们琴人不清楚七弦的寓意,也不太会影响其实际的演奏水平,因为这为古琴的另外的一个研究体系。 这里所说的“琴道”为古琴内在的一种精神,《溪山琴况》谓之“音与意合”阶段。明代琴家蒋克谦把这种古琴的这种最高境界称之为“忘机”:“故弹琴者,至于忘机,乃能通神明也,伯牙鼓琴,六马仰秣,匏巴鼓琴,鸟舞鱼跃”。七弦一动便能使六马仰秣、鸟舞鱼跃,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可见“忘机”之观。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如此,琴人只有琴随意走,曲由心动,这样才能“随心所欲”。 但第三层必须是从前两层楼一层一层地攀登上来的,如若没有前二层楼的积淀,动辄便会“逾矩”。如果没有前二层楼的积淀,一谈琴道便易枉然。所以“琴道”也常常成为某些琴人的一块“遮羞布”,水平不足,唯有谈谈“琴道”来掩耳盗铃了。 你目前修炼到第几层了? 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