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孔子当年是如何学古琴的?给现代人的 5 条启示~

undefined

翻开《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一篇,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习琴场景仍清晰可感——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这份 “不贪多、不冒进,把一首曲嚼透” 的态度,恰是当下许多习琴者最需要补上的一课。从孔子学琴的典故里,我们能提炼出 5 条启示,帮现代人跳出 “弹会就忘”“越学越慌” 的困境。

「慢下来·拒绝曲目堆砌」

如今不少习琴者总想着 “多学一首是一首”,刚弹会《秋风词》的指法,就急着练《良宵引》,半年下来能报出十首曲名,却没一首能弹得有韵味。

孔子十日专攻一曲,连老师都觉得 “该进阶了”,他却坚持 “未得其数”—— 还没掌握曲子的节奏、技法规律。这像极了我们练琴时,总把 “弹完” 当 “学会”,与其追求 “会弹十首” ,不如沉下心把一首曲子弹到 “懂它的技法逻辑”,根基扎得稳,后续学新曲才会事半功倍。

「不止练手·更要养心」

师襄子说 “已习其数”,劝孔子学新曲时,孔子答 “未得其志”。这里的 “志”,是曲子藏着的情绪与意趣 —— 是《文王操》里周文王的仁厚。

现在很多人练琴,只盯着 “手指有没有按对徽位”“节奏有没有卡准”,却忘了 “琴是心声”。就像弹《平沙落雁》,若没体会过 “雁落平沙、天地辽阔” 的意境,手指再熟练,弹出的也只是一串音符,没有灵魂。学琴要练 “手”,更要养 “心”,慢慢才能让琴音 “有温度”。

「带着“问”学·不做被动接受者」

师襄子是当时的琴学大家,可孔子没有 “老师说会了就是会了”,反而一次次追问自己:“我真的懂了吗?” 从 “曲” 到 “数”,从 “志” 到 “为人”,他每一步都在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很多人上课跟着老师走,老师教一句弹一句,下课就把琴丢在一边,从不去想 “这个指法为什么这么安排”“这段旋律想表达什么”。其实练琴时多问几个 “为什么”,反而能更快找到曲子的精髓。主动追问的过程,就是把 “老师的知识” 变成 “自己的理解” 的过程。

「接受“重复”·重复是进阶之梯」

十日练同一首曲,很多人会觉得 “枯燥”“浪费时间”。但孔子的进阶,恰恰藏在这份 “重复” 里:第一次重复是熟悉旋律,第二次是打磨技法,第三次是体会意趣,第四次是读懂人物。

我们练琴时总怕 “重复”,弹错几次就想跳过,或者同一处失误总在犯。其实重复不是 “机械循环”,而是 “带着新目标的练习”:今天重复这段,重点改按音的力度;明天重复这段,重点找泛音的共鸣。每一次重复都有新的收获,重复到极致,自然能 “顿悟”。

「见自己·见天地」

当孔子说出 “丘得其为人,非文王其谁” 时,他不只是 “弹懂了一首曲”,更是通过曲子走进了周文王的世界 —— 体会他的胸襟、他的格局。这便是学琴的深层意义:不只是掌握一门技艺,更是通过琴曲与古人对话,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琴就不再只是 “乐器”,而是一面镜子 —— 照见古人的智慧,也照见自己的心境。久而久之,习琴者的眼界与格局,也会跟着开阔起来。

孔子这份 “慢” 与 “专” ,你读懂了吗?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