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习古琴的朋友们来说,各种古琴展演和比赛是展现琴艺、交流心得的珍贵机会。但在聚光灯下,如何稳定发挥、呈现最佳状态?作为资深评审的张萌老师,在近期展演结束后分享了几点实用建议,或许能为你指点迷津。
让舞台动作成为自然的呼吸
从缓步登台、放防滑垫、摆好古琴,到演奏完毕后从容收琴离场,这一系列连贯动作看似简单,实则是舞台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萌老师强调,这些环节应当融入日常练习,成为肌肉记忆般的自然反应。
试想,若在台上因摆放琴具时手忙脚乱,或是因起身时碰响琴弦而慌了心神,很容易打乱演奏节奏,影响后续发挥。日常练习时不妨多模拟舞台场景,让每一个动作都舒展从容。当这些流程如同呼吸般自然,登台时便会少一份紧张,多一份笃定,更能专注于琴曲的表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古琴而言,音准则是 “利器” 的核心。不少琴友在赛前投入大量时间打磨技巧,却因忽略音准细节留下遗憾。张萌老师特别提醒,要将及时校音培养成下意识的习惯。
日常练琴前校音,不仅能保证练习质量,更能培养对音高的敏感度。赛前可借助校音工具校准,登台前再快速检查一遍,确保琴弦处于最佳状态。要知道,精准的音准是琴曲韵味的基石,哪怕一丝偏差,都可能让精心准备的演奏黯然失色。
选曲环节往往考验着琴友对自我的认知。张萌老师建议,与其盲目追求高难度曲目,不如选择能兼顾技术与艺术表达的作品。“弹好” 远比 “弹难” 更重要。
一首贴合自身水平的琴曲,能让你在驾驭技巧的同时,从容传递情感与理解,展现对作品的独特诠释。若强行挑战超出能力范围的曲目,可能因技术失误暴露短板,反而无法呈现琴曲的美感。真正的精彩,不在于技巧的炫技,而在于用合适的作品打动人心。
舞台是检验琴艺的镜子,也是成长的阶梯。将细节融入日常,以平常心对待每一次亮相,相信每位琴友都能在聚光灯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