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音乐的遗产特别丰富,古谱典籍,浩如烟海,故此,有不少人认为,繁重的打谱任务已够为数不多的琴家们忙活的了,毋须再创作新的琴曲。
对此,张子谦持鲜明的不同态度,他认为古人多年积累了数千首琴曲,才使古琴音乐的长河滔滔不断,作为当代琴人,无论如何也该给这条河里注入自己的浪花。他不仅亲自改编过《白毛女》、《南泥湾》等新琴曲,而且热忱地鼓励青年人新创琴曲,对于许国华、龚一合作的《春风》、《梅园吟》,他都给予热情的赞许。他曾亲自为《梅园吟》撰写过一篇感人至深的评论文章,他写道:“琴曲创作非一般可比,没有熟练的技巧,相当的修养,精通乐理,那是办不到的。尤其要配合时代潮流和群众,过深则不能了解,过浅又近于鄙俗,一定要掌握好深浅分寸,以古韵写新声,所谓‘古为今用',庶几大致可成。”他称赞《梅园吟》为“琴曲新创作中难得完整的一首”,“我听了以后,辗转思维,不但对总理的怀念倍加深切,就是对古琴音乐的艺术享受,也感到十分满足。”他在指出该曲“还不够完美”之后,诚恳地说道:““须知优秀传谱,是经过若干年、若干代、若干古琴家一再修改,发展成永传不朽之杰作的,现代琴人的创作,不过是萌芽,是开始。有此基础,如能不懈不怠,不断前进,将来发扬光大是不难达到的。愿我现代琴人倍加努力,为我古琴界服务,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张子谦《琴韵悠悠怀念周总理-听创作琴曲〈梅园吟〉》)
上述这些琴学思想,不仅渗透于张子谦的演奏艺术中,而且也表现在他数十年广泛的琴学活动中。早在30年代,他就同查阜西、吴景略等人一起创办了今虞琴社,第一次大规模地将大批琴坛精英荟萃于一社,为日后中国古琴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7年他与查阜西先生等编辑出版的《今虞琴刊》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琴学文献之一。当年,为了筹集编印琴刊的资金,张子谦曾四处奔波数月之久。在编印过程中,从撰文编稿到摄影排版,他什么杂事都干。在编印琴人照片时,他却将自己排在最后。
1980年,今虞琴社复社,张子谦出任社长。他的家——“双蕉琴馆”也就成了琴社的所在,琴人雅集,常荟于斯。对于琴社的大活动,从确定场所,到发通知、贴邮票,他事必躬亲。80年代初,他于耄耋之年当选全国文联委员和上海音协理事,并被上海音乐学院再度聘请执教古琴。1984年,他不顾年迈体弱,不辞舟车劳累,欣然应邀回故乡扬州参加广陵琴社复社典礼,并受聘为名誉社长。同年,上海音乐学院研究所聘他为特约研究员。尔后,又为他组织录音录像,保存了弥足珍贵的古琴艺术资料。1985年,他出席了在扬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古琴打谱会。他与同辈琴家吴景略、顾梅羹、程午嘉等几位老人聚首广陵,兴奋异常。然而诸老皆不能抚弦了,惟谦翁操缦自如,神韵依旧,《平沙》、《梅花》,尽显风骚,博得了与会者的由衷赞佩。他的大会发言思路清晰,睿智、幽默,着重讲了打谱的意义,激励大家多打谱,多研究,造成风气,弘扬琴学。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