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位于长江、运河交流之处,交通发达,经济文化都很繁荣,清代一些名面家在这里聚集,有“扬州八怪”之称。这里的琴家人才辈出,称为“广陵派”。
广陵琴派的首创者为清初顺治时的徐常遇,字二勋,号五山老人,他对于广陵琴曲的加工、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就。他编有《琴谱指法》公元1702年初刻于响山堂,以后经他三个儿子校勘成书,就是现存的《澄鉴堂琴谱》。他的长子徐祜,字周臣,三子徐祎,字晋臣,传为“江南二徐”。但以徐祎的成就最大,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提到:“扬州琴学以徐祎为最。”徐祎之子徐锦堂,继承了父亲的琴学,并传给了仪征的吴灴。吴灴处于广陵琴派的鼎盛时期,编琴曲八十二首,于1802年出版了一部十二卷广陵派代表性的谱集,名为《自远堂琴谱》。清代汪明辰是扬州建隆寺的方丈,曾向吴灴的弟子先机和尚学琴,明辰和尚弟子甚多,入室弟子有扬州的秦维瀚和丹徒的袁澄。扬州还有一位广陵派著名琴家名叫孙檀生,他的儿子孙绍陶(1879~1949)自幼聪慧好学,得家学,琴艺造诣颇深,1926年与琴友胡滋甫、王芳谷等首创广陵琴社,执掌社务二十余年。在近代广陵琴派中,有两位对古琴艺术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古琴家,他们是广陵派第十代传人,著名古琴演奏家张子谦和刘少椿,他们共同受业于孙绍陶门下。刘少椿先生原籍陕西省富平县北陵堡,1901年生,1915年随父南下经营盐业,迁居扬州。由于其父经营盐业的成功,家境逐渐富裕,为少年的少椿学习昆曲和古琴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刘少椿的父亲曾聘请孙绍陶先生到家中教子习琴三年。由于他勤奋好学,琴艺渐精。青年时期,刘少椿常与广陵派古琴世家王芳谷之子王艺之磋研琴技,并遍访名师,探求各派琴家之真谛,并博采众长,集蜀、吴、金陵诸琴派之长于一身。先生收有名琴数张,有宋琴“龙吟”、“虎啸”“雪夜钟声”、“蕉叶”等。家中收藏很多古画、拓碑及数量颇丰的古玩。先生爱好拳术、舞剑,还会用鼻子吹箫,特别是弹琴时能够运用气功,故而琴音不同凡响。
数十年的研习,数十年的探求,每当演奏时,他将整个心神投人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他的琴声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刘先生的琴技指法细腻、吟揉分明,音色跌宕多变、刚柔相济,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1956年全国音协、文化部、广播局联合举办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和搜集工作。由查阜西先生率领调查小组,从北京出发,历经全国十七个城市,调查了八十六位琴人。这一年,刘先生被邀至南京参加全国琴人录音,录下了广陵派琴曲:《樵歌》、《山居吟》、《梅花三弄》、《墨子悲丝》、《平沙落雁》、《龙翔操》、《梧叶舞秋风》、《良宵引》八首。这八首录音至今仍保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较完整地保留了我国第一部广陵派古琴音响资料。
1958年刘先生受聘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与程午嘉、甘涛教授磋研编写古琴教材,培养了不少古琴人才。南艺的教师跟他学琴的有琵琶教育家周静梅、国画家施世珍、李长白教授等。另外花鸟画家张正吟也跟他学过琴,校外的学生也不少,比较著名的有现为上海音乐学院古琴教师林友仁副教授、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龚一、南京古琴家梅曰强等。梅曰强先生常向人介绍说:“我的老师刘少椿,是位不爱金钱、爱弹琴的‘琴痴’”。刘先生自己的女儿刘薇则属于家传,琴风琴艺均随其父,刘薇还精于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1971年由于三十三岁的爱女刘薇患心脏病亡故,以致刘先生忧伤过度,在刘薇逝世五十天后,这位对我国传统文化做出显著贡献的古琴家,于11月20日逝于扬州,终年七十岁。1983年7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二集,收编了刘少椿先生弹奏的一曲《樵歌》永传后世。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