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琴思想体系而言,古代琴曲可以根据主题大致分为五类,每种类型包含一些思想类型相同的琴曲。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些绘画,来感受其中贯通的思想。 第一类:描述道家色彩的玄秘之旅 道家色彩的琴曲在数量和内容的丰富程度上,排在全部曲目之首。大部分出色的道家琴曲属于“玄秘之旅”的类型。这些飘逸的古琴曲解放了演奏者被桎梏的心灵,使他们能够神游于仙人所居的高玄秘境,得窥长生不老的秘密。 一种是描绘幻想中的神仙相聚或畅游仙境: 名称:聚仙图卷(局部) 作者:龚开(传) 尺寸:29.2cm×374.7cm 材质:纸本水墨 时期:元代 馆藏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名称:紫府仙山图轴 作者:王蒙 尺寸:88.8cm×31.8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元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另一种描绘虽不符合“玄秘之旅”的主题,但描绘理想的桃源隐居生活: 名称:桃源仙境图 作者:仇英 尺寸:175cm×66.7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天津博物馆 名称:玉洞仙源图 作者:仇英 尺寸:169cm×65.5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二类:儒家性质的怀古琴曲 第二类琴曲则有着较为浓厚的儒家性质,在这个范畴中,就衍生出许多与孔子相关的作品。 名称: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图 作者:佚名(明) 尺寸:57cm×33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孔子博物馆 古琴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强调“礼”“仁”“义”“智”“信”,古琴音乐则被看作是修身养性、体现仁义道德的重要方式。古琴曲多含教化意义,强调和谐、中正、平和,与儒家的中和之道相契合。儒家学者常以弹琴来陶冶性情,认为弹琴能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第三类:文学作品改编的乐曲 琴曲中有不少出自于经典的文学作品,如《诗经》、《离骚》、《归去来兮辞》等,其中最经典的当属《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出自战国《列子·汤问》,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琴师俞伯牙与知音者钟子期的故事。这一文学典故,不止被改编为古琴曲,还被后世的画家不断地进行创作描绘。 名称:高山流水图 作者:刘松年 尺寸:85cm×46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南宋 馆藏地:私人收藏 名称:人物故事图2-高山流水 作者:仇英 尺寸:41.4cm×33.8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四类:描写自然的琴曲 古琴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其制作材料、演奏意境和声音传达上。古琴采用天然木材制作,其音色与木材的纹理、生长环境紧密相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演奏古琴时,琴音悠扬,如流水、风声,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联想和感悟。古琴音乐传达出一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表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深厚情感。 对于山水之美、四季之美、自然风物,古人都能从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其中蕴藏的韵律美。 名称:雪景图轴2 作者:文徵明 尺寸:122.2cm×31.9cm 材质:纸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春山积翠图轴 作者:戴进 尺寸:141.3cm×53.4cm 材质:纸本水墨 时期:明代 馆藏地:上海博物馆 名称:松谷抚琴图轴 作者:吴伟 尺寸:160.9cm×90.8cm 材质:绢本水墨 时期:明代 馆藏地:上海博物馆 名称:携琴赏月图轴 作者:李仪 尺寸:159.1cm×101.5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上海博物馆 文人在不同时节、不同环境中,或抚琴、或携琴,目的都是为了身处于自然之中,以琴声与自然进行对话,从自然之美中体悟琴声之美。 第五类:描述文人生活的琴曲 这一类琴曲出现较晚,大致在宋代才开始出现,它们歌颂学者悠闲时光的欢乐,表达对文人理想生活的向往。 名称:江乡清夏图卷(局部) 作者:刘松年 尺寸:31.6cm×503.5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南宋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茅屋抚琴图轴 作者:华嵒 尺寸:158.5cm×65cm 材质:纸本水墨 时期:清代 古琴在古代文人生活中象征着高雅、修养和品德,是文人雅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它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文人抒发情感、陶冶情操的工具。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