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真假唐琴如何辨别?且看郑珉中先生如何解答~

真假唐琴如何辨别?且看郑珉中先生如何解答~

时代风格是时代的烙印,是鉴定古代文化遗物时首要的着眼点。时代风格、工艺技巧的变化,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古琴既是古代遗物,当然也有其不同时代的风格和工艺特点,不顾时代风格与工艺技巧上的变化特点,单纯凭款字、声音、木质、断纹来定琴的年代,碰巧遇到了真唐琴、真宋琴就看对了,不然就不一定准确,对于那些鱼目混珠的伪品,就辨别不清了。


唐琴的时代风格主要表现在形制上,大体有以下7个方面:


1、琴面的弧度,前人总结为“唐圆宋扁”。但唐琴究竟圆到什么程度,是什么样的圆法?


有人知道唐圆,就把琴面近半圆弧度的琴认为是唐琴,这是想当然的结果。今天从传世唐琴中的标准器来看,唐琴面板弧度基本上有两种圆法:盛唐、中唐是一种,晚唐又是一种。前者琴面是“漫圆而肥”,即弦下的弧度较小,弦外部分则较大,近似椭圆形的一半,盛唐较中唐尤为浑厚;晚唐琴面则是弦下较厚而弦外较平,斜坡出去,宋以后的琴多取这种弧度,但与宋代弧度扁平的琴相比较,它依然属于圆的一类。


“九霄环佩”琴,唐代,故宫博物院藏


2、唐代琴身各部位的比例,大体上有一定的规格,前人总结说“垂肩而阔”,就是说肩自三徽始,或更往下一点,相对来看肩是比较宽的。南宋赵希鹄在他的《洞天清录集》中说,当时琴肩特点是“今耸而狭”,就是肩在二徽上下,宽度也比较窄一些。足见肩耸而狭的琴不合唐琴的形制。


3、唐琴与后世所作的不同之点,在于项腰与额下三处的减薄,盛唐、中唐琴面的弧度相似,项与腰向里收缩,恰到“漫圆而肥”的肥厚之处,因而与肩尾侧面厚度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和蠢笨感,为了使其厚薄协调,所以将琴面、底两处的楞角加工做圆,将其侧面楞角向中移动,减轻了视觉上产生的差别。


晚唐琴面上的弧度发生变化,其内收部位的厚度相应变得薄一些,故面上的两处楞角无需再行加工做圆,而琴底两处的圆楞却依然如故。再有额下由轸池向外斜出以减薄琴额的厚度,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当然,有的唐琴护轸与额下底板都是后配的,额下减薄的特点就不存在了。这种减薄的做法,是唐琴独具的特点,是所见十六张琴的共同特点。宋以后之作,偶然也有这种唐琴风格,不过其余就不相同了。


“大圣遗音”琴,唐代,故宫博物院藏


4、唐琴的龙池凤沼约有五种形状,盛唐时期一种是扁圆形,一种是与扁圆类似的连弧形。中唐琴为圆形龙池,扁圆形凤沼,这种形制延续到晚唐。而大小不同的圆形与长短不同的长方形池沼是晚唐琴上才出现的。唐琴上的这些种池沼,往往出现在宋以后的琴上,仲尼式琴主要用长短不同的长方池沼,其他形式的琴上有用连弧形和扁圆形的,而中唐琴不同形状池沼的做法则较为罕见。


5、纳音的做法,盛唐琴的上下纳音,都是隆起的部位上挖一条约1厘米深、2厘米宽,通贯纳音终始的圆沟。中唐琴因龙池为圆形,故上纳音多为微呈隆起之式;因凤沼为扁圆形,纳音亦偶有挖沟之作。晚唐琴的纳音隆起程度更小,开创了以后的做法。


6、背上的铭刻计有三种,一种仅是在龙池上题名,有二字、三字、四字和草体、楷体、篆体之别;一种是除题名外,在池下刻一方大印,印有大、中、小与细边、宽边之别,印文分“包含”、“玉振”、“清和”等;一种除题名与大印外,还在龙池两旁刻四句或八句的铭文,有隶体、篆体、草体三种。所有铭刻都是旧刻,只有极少数是原未镌刻,后经宋人刻上的。


独幽”琴,唐代,湖南博物馆藏


7、腹款,一种是有腹款,一种是无款。所见有腹款的计五张,其中四字款的四张,七个字的一张系后刻。四字款的分刻款与朱漆书两种,均为寸许隶书,其位置在圆形龙池的四角处。无款的唐琴,本来有墨书腹款,因为年久而字迹模糊湮灭。从宋人的记载来看,唐代雷氏琴多系书写的款,有的只写一个地点,有的有年月、制作地点、谁家造的等等。内容较多,文字也多,像刻有“雷威制”、“雷文造”、“开元癸丑三年斫”和“大唐某某年某某制”的腹款,在前人笔记中和今天所见的十六张唐琴上都是没有的,其可靠性自然值得怀疑了。


- 参考文献 -

郑珉中《古琴辨伪琐谈》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