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广陵散》真的断代失传了嘛?

《广陵散》真的断代失传了嘛?

-01-

图片

广陵散失传了嘛?

图片




时至今日,任然有不少人在听到《广陵散》时,都会说“《广陵散》已经失传了,这定是伪作”,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关于《广陵散》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对“聂政刺韩王”的叙述,东汉蔡邕在《琴操》中也有描述。真正公开演奏这首琴曲的音乐家是嵇康,他在临刑前演奏此曲并说此曲“于今绝矣”,便有了后世“广陵绝响”一说。


现在可见的魏晋时期关于《广陵散》的文字并不多见,最早即是嵇康的《琴赋》里所说:“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西晋的潘岳也曾提到的“辍张女之哀弹,流广陵之名散”;后来的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提到此曲“广陵绝响”的典故;后代《宋书》还记载琴人戴颙“为义季鼓琴,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说明此时的琴乐发展已经开始对现有曲调进行改编和创作。由此可见,《广陵散》并非如同传说中的断代失传,而是一首在魏晋时期由小型乐曲逐渐发展扩充成为大型乐曲的作品。

作为千古名曲,《广陵散》从魏晋到唐宋,都有它的记载。现存最早的琴谱版本见于《神奇秘谱》,曲前有序言:“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于唐,唐亡而流落于民间有年。”可见它与上文版本即为同源。





-02-

图片

《广陵散》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图片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聂政在《史记·刺客列传》和在蔡邕《琴操》中的故事有很大不同。《琴操》可能加入了个人的情感,对聂政的原型故事进行了文学性的改编。


聂政为报父仇,七年琴成,三年习操。聂政鼓琴时,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于是得到韩王召见,聂政藏刀于琴中,刺杀韩王,终报杀父之仇。


蔡邕将聂政塑造成一位反抗暴政的劳动者,为琴曲赋予了反抗封建政权和君主圣权的政治意义,类似题材的作品在古代非常少见。琴曲站在百姓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而非统治者的角度。虽然音乐很难描绘情节和具体场面,但是,从乐曲的小标题和旋律中都可以发现,故事的起承转合和聂政之举的悲壮。



图片


-03-

图片

嵇康的琴学理念

图片




提到《广陵散》,一定不能忘记演奏此曲最出名的音乐家———嵇康。除了善弹《广陵散》,嵇康还有创作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后人称为“嵇氏四弄”。

嵇康的音乐思想继承前朝盛行的玄学之风,倾向于简约自由的清谈思想。在他的世界里,音乐分为概念化的音乐精神和现实中的音乐,前者指的是抽象的“无声之乐”,后者则强调出音乐的构成因素(声音的大小、高低、快慢、简单复杂)。他既形容音乐形而上的存在,又肯定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嵇康所代表的音乐审美开始真实地关注音乐本身的音色旋律和演奏者的个人行为,而不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概念。对于琴曲,他用平等的角度看待古典琴乐(曲引所宜)和民间琴乐(下逮谣俗),突出创作者和演奏者的个人情感。他打破了封建的音乐思想,对不同琴曲所抒发的感情和听众的同情给予肯定,强调琴乐中“人”的重要性,让琴乐脱掉了“圣器”的外衣。这对于琴乐的个性解放和向具有独立表现力的乐器发展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时至今日,嵇康的琴学理念何尝不还是一种启发?



图片



参考文献

李尔康《魏晋时期古琴音乐的个性解放》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