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琴人往事 | 走进川派琴家顾梅羹先生,探索演奏琴曲传神的奥秘~

琴人往事 | 走进川派琴家顾梅羹先生,探索演奏琴曲传神的奥秘~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六日,顾梅羹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祖籍四川李北华阳。其曾祖父顾庚山,是四川成都的著名书画家;其祖父顾玉成,曾从业湖南即用知县升补直隸州,是著名的书画家,更兼爱古琴;其父顾隽,曾任湖南候补知县、举人,精诗文、通医道、能书画、善古琴;其母汪佩芳,安徽桐城人,书画诗赋古琴皆能。


顾梅羹自6岁开始读私塾,13岁读旧制中学,25岁时考取了湖南建国大学读政治法律专业。1918年,曾任湖南省立通俗教育馆编辑员;1920年至1924年,先后在上海申报馆、山西育才馆和山西国民师范学校任古琴教员和中国音乐史教员1928年至1949年,在湖南等地伪政府中任职,并于1947年起至1949年末兼任湖南省音乐专科学校的古琴、古代文学和中国音乐史教员,1956年被聘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通讯研究员,于1959年调往沈阳音乐学院工作。

自青少年时期起,顾梅羹就苦读经史。他于湖南著名画家粟谷青学习绘画,得其墨竹之妙,善画梅、竹、兰。他还学习书法,仿李北海书。

公元1990年8月22日,顾梅羹与世长辞,终年92岁,葬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白箬乡。

顾梅羹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川派古琴演奏家。他以善弹《高山》《流水》《普庵咒》《风雷引》《醉渔唱晚》《潇湘水云》等琴曲而著称于世。

 (一)雄伟苍健、潇洒奔放。
顾先生曾说过:“琴曲的流传,各有派别,演奏某派的琴曲,应遵从这一派的风格意味,不然强彼以就此,貌合而神离,终归是不能尽善尽美。”因此,他的川派古琴演奏艺术,具雄伟苍健、潇洒奔放之特色。

琴曲《高山》是川派的代表作之一。顾先生演奏此曲时,从容端重,抑扬起伏,气势宏大,如历境追踪。每当弹至全曲终结处时,用其自己的话说:“恍为杜甫《望岳》诗所云‘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听其演奏的《高山》,无不感到高山之大气磅礴,苍古浑沦。
顾先生演奏的《流水》更是层层迭起,引人入胜。早在50年代的唱片中,顾先生就成功地再现了《流水》的风貌。顾先生的演奏,脉络清晰,回合照应,大起大落,实令人回肠荡气、情畅神流。川派古琴大师张孔山所传的《渔樵问答》出自《太古遗音》,在指法上却略有不同。顾先生在演奏这一曲时,静气凝神,将渔樵邂逅、相呼相唤、低哦高吟的神情表达得极为酣畅,犹如置身于山水之间,放怀古今、高歌入云。他演奏的此曲,潇洒出群、奔放豪迈,有讬琴音之乐而陶然无尽之感。

设想意中景—神会景中情—身化情中人,是顾先生在进行艺术再创造中的三个完整过程。所谓“设想意中景”是指具体可感的生活情景(或自然物)反映于演奏家脑际中的印象;“神会景中情”是指演奏家将设想的意中景加以主观的分析判断,通过艺术构思,在心中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身化情中人”即是演奏家身于完整的艺术形象之中,用娴熟的技巧塑造出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顾先生就是经过这三个创造过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他的演奏能够表现艺术形象的典型特征。徐青山在《溪山琴况》中所云:“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得之弦外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也正是这个意思。

(二)圆厚饱满、音声精萃

《五知斋琴谱》中载有:“琴之为道在乎音韵之妙,而音韵之妙,全赖乎指法之细微。”如此说来,古琴音乐细腻的韵致,全靠得心应手的指法技巧。


古琴的指法分左右两手,右手拨弹,左手抑按。顾先生在演奏中十分强调右手用指坚实劲健取音圆厚饱满;他将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托”等法取正锋之势,用指甲肉相兼、用力不觉、不轻不重。例如顾先生演奏的《普庵咒》一曲重在右手“齐撮”(“齐撮”是用右指挑勾并下两弦齐响,同得一声)。他用稳健的手法奏出了全曲的二百一十七处“齐撮”使琴音宽洪和谐以表达佛家所追求的“我、人、众生皆大欢喜”。在弹奏泛音时顾先生的右手动作简净轻灵取音清脆明亮。他演奏的《流水》第二、三两段泛音动作干净利落音色清晰,手指灵活,奏出的旋律既活泼又富有生气。顾先生还注重右手指力的轻重相兼轻而不浮重而不暴;《流水》一曲的第六段是全曲的高潮乐段,它整段都运用了“滚拂”手法;在奏“滚”法时,顾先生的手指由深而浅、由重而轻、由急而缓,“拂”法恰恰相反,手指由浅而深、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使“滚拂”衔接处自然而不露痕迹。顾先生如此演奏的整个乐段“滚拂”循环不停声声清楚字字明亮如珠走盘,似流水滔滔一气流转。


 对于左手指法,顾先生曾说过:“凡按弦无论用甲用肉、是节是跪,务必要求坚实,松则无声。按时必须求得定准,勿使有丝毫的差失,才能得音清净正确,不致乖戾杂出。”顾先生奏出的“吟”法,若吟哦诗词一般,嫋嫋余音,绵连不绝。而“猱”法则刚劲、苍老、浑厚。他奏的“绰”与“注”更是轻松起势,用力灵活。《秋江夜泊》是川派的代表作之一,此曲左手指法见长,运用了“游吟、缓吟、细吟、急吟、缓急吟、大吟、少吟”等多种吟法,以及近六十处“绰注”。依据此曲的特点,顾先生借助与“吟”的多种变化和诸多处“绰注”的运用,来表现渔民在黄昏入夜之时于江中徘徊淌滉、欸乃咿呀的韵致。《醉渔唱晩是顾先生善弹的琴曲,演奏时,他重视左手的“逗、撞、分开、放合、拖淌”诸法,将“逗、放合、拖”法与“撞、分开、淌”法处理为节奏上的疾徐对比,以表现渔翁醉酒蹒跚的声态。凝神细听,自有一种潇洒豪放的意趣充溢于琴音之中。

(三)心手相应、音舒韵远

弹琴以表达内容为最难,更以表达内容为必要。顾先生演奏琴曲,先了解其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分析其标题、内容,再分析其连断疾徐,审察其起伏照应,然后下指按弹,习练纯熟,最终求得弦指两忘、达意移情。

例如顾先生演奏的川派琴曲《秋塞吟》,是一首描写昭君自十七岁被选嫔妃,终不得见幸,寂寞于后宫,而后又去国离乡,怀念故土的悲愤情绪的琴曲。了解了此曲的曲情之后,顾先生又详细地分析了它的段落结构,运用节奏的缓急、力度的变化,指法细腻,奏出了既悲壮又怨愤,既刚柔又婉转的乐曲。从而使我们能领会到首段用慢起缓作表达的“秋木萋萋,其叶萎黄”的凄凉意;二、九两段前后照应的叹息之声,更能感受到五、六段高潮处的按捺不住的悲愤之慨。顾先生的演奏将变化的曲情与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使乐曲此起彼伏、凄楚动人。而《墨子悲丝》一曲更是音节繁难,非弹奏几日能得其要领。此曲乃墨翟所作,,共十四段。《琴学初津》的后记曰:“其音律气韵,微妙难言”;《诗梦斋琴谱》的后记也载有“然若非余数十年精心参考此曲之抑扬起伏,安能得其宗旨也”。可见此曲的难度非凡。

顾先生依据《伯牙心法》的解题,体会到了此曲的深意在于以墨子之悲而自悲,小心谨慎地接触社会,站稳清白立场。他还认为此曲的曲情错综变化,层叠起伏,凡五转折,既不可故为之缓,也不能骤加其急,情势所趋,有自然而非偶然者。因此,演奏中可听到他用缓作轻连的精湛之音,细小诚意地赞美素丝纯洁的本质;用轻活坚脆的手法,流畅地弹出了悲伤感慨之情;用重弹重作、一气连络的情势,奏出委婉抒情、悲欢之意。演奏中可感受到凄清处令人郁结悲哽;激扬处使人奋发向上;疏落处如清风过林;圆转处似明珠走板。真所谓高中铿锵、幽中凄婉。


顾先生演奏琴曲传神的奥秘在于:
一是审题意,察曲情。
二是技法纯熟,功候精深。
三是心手相应,音舒韵远。

参考文献:朱默涵《川派琴家顾梅羹》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