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琴器探究 | 徽以钟山之玉——谈古琴“徽位”起源

琴器探究 | 徽以钟山之玉——谈古琴“徽位”起源

习琴之人都知道,古琴有十三个徽位,用以辨音位。但是十三徽到底起于何时,定于何时,并无定论。
 
 
《说文解字》说:徽,衺幅也。一曰三纠绳也。从纟,微省声。《辞海》〔徽〕条亦解释道:“琴徽,系弦之绳。”很明显《说文解字》与《辞海》的解释,与我们现在对古琴“徽位”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倒是更像是在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绒扣”。
 
 
 
篆书
 
 
上个世界九十年代,湖北曾侯乙墓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均有古琴,分别代表了战国与汉初时古琴的形制。可以从图片中看出来,此时的古琴并无徽位之分。那么古人是如何寻音位以辨音呢?
 
 
 
马王堆 3号汉墓七弦琴
 
 
我们可以猜测是纯靠听力来辨别徽位的。在音乐发展之初,和谐的声波震动是演奏者的一致追求。于是,可以想象,在古琴制作时,制作者发现,在古琴的有效弦长内,以中间为例(即现在的七徽)一分为二,左边泛音高与右边泛音音高在许多地方是相同的,于是以此演奏。而习琴的人也都知道,古琴是不必调至绝对音高的,相对音高下,只要音高和谐,是一样可以演奏的。
 
 
慢慢的,更多的演奏者发现,古琴等分三份,则三分之二与三分之一处相同;等分四份,则四分之三与四分之一相同;等分五份,则五分之四与五分之一相同,五分之三与五分之二相同;六八类推。其实到八分的时候,已经出现重复的了,那么为什么还是会出现呢?为什么一定要凑齐十三徽?现有说法都是以“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时,将人事与天地相参,是古人的习惯。这点,许多现代人是不能理解的。
 
 
至于暗徽为何变为明徽,笔者有个大胆的猜测,在文化相对比较普及的两汉时期,尤其是董仲舒喊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口号之后,文人阶层的出现,使得古琴的普及成为必要。这些文人出于儒学开创者孔子的对古琴的喜好,对于“礼乐”的重视,便将古琴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同时也解释了为何古琴会在历代文人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自西汉中期,古琴已成为大部分文人必修的一样技艺了。但是耳朵并不敏锐的人无准确寻找徽位的能力,所以就需要明徽了。至于为何要凑齐十三徽,前边已说。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古琴徽位出现时间的研究类文章层出不穷。古琴十三徽具体出现的时间,有文献可证为魏晋时期。嵇康《琴赋》便有“徽以钟山之玉”之言,文字谱《碣石调·幽兰》亦有表明徽位,南朝的画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嵇康抚琴所用之琴亦有十三徽。香港的饶宗颐先生在《三论琴徽》中提出,认为徽位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西汉。但至今并无西汉晚期及东汉时期古琴或者相关书画作品以证,除了感叹一句“文献不足故也”实在是别无他法。
 
 
 
 
 
 
虽无法确定徽位具体出现时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徽位的出现,对古琴的发展与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古琴融入非职业琴人生活中的必要条件。也正是前人的智慧,为后来的许许多多热爱古琴音乐的人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