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弹琴时左手之势,原来都取这些自然之象,涨知识了~

弹琴时左手之势,原来都取这些自然之象,涨知识了~

《太古遗音》内容共分仁、义、礼、智、信五卷。卷一「仁」所述为造琴法度及抱琴、上弦之势。卷二「义」为古来各种琴式,如伏羲、焦尾、灵机、绿绮、连珠等。卷三「礼」为抚琴手势,如神凤衔书势、鸣蝉过枝势、风送轻云势等。卷四「智」为琴论,如弹琴赋、琴材论、琴体说、弹琴七要、九德、四虚等。卷五「信」为琴谱总说,包括指法、手诀、字谱等。全书全彩精绘,是我国最早记载古琴样式的琴论专著。此为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明代精钞彩绘本。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卷三「礼」的部分内容,抚琴手势是演奏古琴时,左、右两手使用的固定形势,它不仅从视觉上给人一种美感,而且它直接影响着演奏者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气息的畅阻、使力的松紧、运指的灵笨、取音的美丑。因此,手势使鼓琴者在抚弦动操间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美在其中——

左大指按势:宾雁衔芦


原兴词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衔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季冬之月,雁群己感到阳气之动,准备飞往北方,故《礼记·月令》云季冬“雁北乡”。至孟春,自南返北,“鸿雁来”。仲秋疾风乍起,雁群又准备动身,自北回南,《礼记·月令》云“盲风至,鸿雁来”。季秋“鸿雁来宾”,云“来宾”即以鸿雁为客,在古人的思维系统中,鸿雁“不以中国为居”,雁群南北迁徙随的是阴阳变化。


左大指猱势:号猿升木



原兴词曰:“瞻彼号猿,升于乔木;欲上不上,其势逐逐;重按指于分寸,欲去来之神速”。肘微张、臂平伸,腕略侧左掌亦随侧而后低前昂。大指伸直中、末二节,以末节右侧甲根半甲半肉处,或末节挺骨处按弦而猱,虎口半开,其转动运用全在臂、腕松软,以助中、末二屈伸圆活之力。这样则一指可管两弦。食、中二指靠拢微弯,中指略高于食指,指尖参差。中、名指指缝稍开,名指略高于中指。


左大指罨势:空谷传声


大指“掩”的发声特色与“空谷传声”现象有相似之处,其“兴词”云:“长啸一声兮,振动林麓;随声响答兮,在彼空谷;喻名按而拇掩兮,欲其音之相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三峡两岸“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谷传声”正是取长啸之回声。“掩”需要左手名指和大指配合,一般先是右手拨弦同时,名指按弦得声悠长,然后大指右侧下击名指所按之弦,得声轻脆,仿佛前声之回应。


左大指虚罨势:幽禽啄木


原兴词曰:“幽鸟避人,远树而鸣;寻蠧(dù)剥啄兮,其音丁丁;因取喻于虚罨,欲戛然而有声”。肘微张、臂、腕平伸,掌略上扬。大指微屈其末节,以右侧半甲半肉处,从空对徽击落弦上。 其转动运用亦在腕与大指根节之力。余指结构如大指按弦势。 如用中指、名指虚罨、虚点,则各屈其中节,挺其末节,用箕斗左侧从空对徽击落弦上,余指结构。各如二指按弦之势。其转动运用均在腕与根节之力。


左食指按弦势:芳林娇莺


此势肘微张,臂、腕子平伸,掌略俯。食指稍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用指头肉面箕 斗中平正按弦。其转动运用在中、末二节坚实之力。大指略曲,侧伏与旁,虎口稍开。中、 名二指伸直,中指略高于食指、名指又略高于中指,指尖都微带仰,高下参差。禁指例直而翘。


左中指按弦势:野雉登木


肘张、臂、腕平伸、掌后而前微俯。中指各节俱直,指头略仰,以箕斗中平正按弦,若兼按两弦,则稍侧于左在于而兼用臂、腕中、末节灵活兮。其转以助动运用中、末二节坚实之力。食、名二指平直并伸,使名指高于中指,食指又略高于名指。大指侧侯于食指旁,指尖昂起,虎口前开后合。禁指例直而翘。

《太古遗音》载此手势为“野雉登木势”,明徐上瀛《万峰阁指法閟笺》改为“苍龙入海势”但无词,顾梅羹重新作兴词:“不飞于天,不见在田;偃然入海,将潜于渊;谓中直而俯按,类夫势之蜿蜒。”典出《周易》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左名指按弦势:栖凤梳翎


原兴词曰:“有凤栖梧兮,不飞不鸣;意将冲天兮,戴拂其翎;名侧按而拇屈,因其势而命名”。肘微张、臂平伸,腕、掌稍侧向左。名指屈其中节,紧靠中指,凸出其末节,最忌凹入,名为折指,以指头箕斗略偏左处按弦,如并按两三弦,则伸直中、末二节,亦稍偏于左按之。其转动运用,在于名指末节坚劲,腕臂灵活,忌将中指压于名指之上助力。大指稍屈中、末二节,侧候于食指之旁。食、中二指靠拢,中指稍弯,食指略微提起,指尖参差。禁指如前。


左名指跪势:幽谷流泉


“幽谷流泉势”取的不是自然中的物象,而是幽静深谷中水流的声音,其“兴词”云:“空谷幽深,寒泉并流,涓涓触石,浅浅鸣球;因夫声而取喻,谓叠指以俱投。”《诗经·小雅·伐木》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汉郑玄认为幽谷伐木当解作如是:“言昔日未居位,在农之时,与友生於山岩,伐木为勤苦之事,犹以道德相切正也。”在古人心中,“幽谷”是能使人心纯粹、能得同道切磋相正的好环境。


《太古遗音》中这些材于自然或动物的动作与声音的抚琴手势,使得操琴的一拂一抹、一挑一撮,都美如一幅画、一首诗。而每一音阶的勾弹,都必须融以感情与内涵,唤起深藏于内心深处的一幅画,或许是鸣蝉过枝的余音,或许是落花流水顺流而去,欲住不住之势,又或者是飞龙逐云、神凤衔书的想像,都表达出中国人几千年来对于自然的感悟,使诗、画、音、意镕铸一炉。你在影响着琴,琴更在雕琢着你。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