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儿童学古琴的年龄?5岁就可以~

儿童学古琴的年龄?5岁就可以~

引言:


纵观当今乐坛,民族乐器演奏者的年龄跨度往往很大,从垂髫少年到耄耋老人,奏者既有年富力强的中青“骨干”,也有德劭年高的艺术家,更有许多自幼习乐且具有较高演奏水平的少年儿童——古筝、琵琶、二胡、竹笛……莫不如此。而古琴这件优秀的乐器,由于种种原因,在早些年却鲜有少年儿童弹奏。


传统艺术不能缺少“青春血液”。任何一种音乐艺术门类,有了少年儿童的加入,都会变得更加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只要有过乐器演奏体验的人都知道,从小学习一门乐器,掌握“童子功”,能使自己具备逐步达到较高演奏水准的基础。同时,以琴涵养性情、明心启智、愉悦身心,更能使人终生受益。

南怀瑾先生认为:“从儿童开始诵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会自然运用出来。”其实,少儿习琴这件事和少儿诵读经典、童蒙养正的教育方法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稚嫩的童心,用经典浸润童年,以文化滋养人生。


首先需说明,我们绝非倡导所有人都要自幼习琴,也并非主张学琴越早越好,本文只针对有明确习琴需求的少儿家庭,单纯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踏上琴学之路。

有些人认为,孩子太小,学识与阅历都远远不够,无法真正理解古琴,因此不适宜学琴。在笔者看来,只是因为习琴当下无法理解古琴文化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意趣就断言孩子不能学琴,此观点未免有失偏颇。

以少儿诵读经典为例,我们要求孩子读背经典,并非指望他们当时就能明晰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而是让孩子通过大量背诵做好积累,等文字基础与文化基础达到一定水准后,自然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水到渠成”、“融会贯通”的领会先贤的智慧。同理,少儿习琴也是为了让孩子从小涵养性情,更早的开始积累、沉淀。初时只是模仿、苦练,这是量的积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拓、阅历的丰富和知识的增加,有朝一日自然会豁然开朗,真正领略琴曲的韵味,了解琴所蕴含的文化,从而真正了解古琴之美,因此笔者个人认为,如果家长坚定地希望孩子尽可能早的学琴,且孩子也已具备了初步习琴的条件,早些开始积累未尝不可。


笔者教过许多自幼坚持习琴只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孩子。对于这些业余习琴的孩子来说,以往普遍共识的少儿习琴黄金年龄——“十余岁”,在如今正是该以学业为首重的“初高中”学段。作为教师,我们鼓励孩子把重心最大限度地放在汲取知识与拓宽眼界上。小升初、中考、高考……每个孩子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升学压力,若选择此时入门,多半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难以保证的练习时间、沙上建塔般的“夯实基础”,想要做到“持之以恒”则未免显得吃力,半途中断学习的可能性也就变大了。音乐可怡情,更可育人,早已打好坚实基础的孩子在这一阶段,则可将弹琴作为繁重课业的最好调剂,让学业与兴趣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孩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我们常把孩子比作纯净的白纸,一方面,他们不容易被后天养成的“固定模式”所禁锢,一旦入门,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学什么就像什么”;另一方面,作为华夏子民,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中都沉淀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孩子的心灵具有很强的音乐感知力,他们能更加直观的感悟到乐曲中那些触动心灵的音乐信息。


如果家长下定决心让孩子尽早开始习琴,5岁以后(注意个体差异),部分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能大略听懂讲解,对艺术的感性认识非常敏锐,手的发育也具备了初步学琴的条件。此时学琴既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与记忆力,也可以培养他的审美趣味,有时更能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潜能。

 南怀瑾著;烛光编.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2.02,页6
 注:这里说的“5岁”是根据个人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大概年龄,只针对下定决心让孩子尽早习琴,且孩子生理、心理具备一定习琴基础的家庭,年岁大一些的孩子在课堂上表现会更好,请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学琴时间

参考文献:杨青 蔡晓萌
《少儿古琴教学实践的若干体会和思考》
图片:江梓堇、黄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