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中国琴学研究 | 那些你不知道的“九霄环佩”......

中国琴学研究 | 那些你不知道的“九霄环佩”......

以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名“九霄环佩”者共计5张,除辽宁博物院收藏一张外,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沈兴顺、何作如各藏一张。本文针对辽宁省博物馆藏九霄环佩琴(以下简称辽博琴)的乐器工艺学分析及乐器工艺特点的提炼将在5张九霄环佩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间展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九霄环佩”琴(以下简称故宫琴),伏羲式,盛唐制品,是九霄环佩中曝光率最高者,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九霄环佩”即专指此琴。琴规格尺寸、漆色、断纹、材质等见表1①。纳音隆起上贴一条桐木薄片,中间有纵向下凹长沟。琴背池上的篆书“九霄环佩”和池下“包含”方印为同时旧刻。龙池右侧的行书“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字)、“诗梦斋印”(方)和左侧行书“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字);龙池、雁足间的楷书

①不同著述中尺寸表述不同,作者虽更倾向于《故宫古琴图典》但因考虑到测量标准统一等问题,表1中所列数字均采自《中国古琴珍萃》,《故宫古琴图典》所示尺寸列于表后。

五张九霄环佩琴背面图(左至右:辽博琴、故宫琴、历博琴、沈兴顺琴、何作如琴)

“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老龙吟。苏轼记”(字)及凤沼上方的小椭圆印“三唐琴榭”(不清)和下方的“楚园藏琴”(方)均系后刻。腹内左侧有楷书款“开元癸丑三年斫”亦为历史上剖腹所作伪刻。蚌徽、红木轸、白玉足。护轸为紫檀,据清代广陵派琴家徐祺《五知斋琴谱》所述,当为清康熙年间所装,造型确与琴首整体风格不符。

历史博物馆藏“九霄环佩”琴(以下简称历博琴),伏羲式,中唐制品(有不同意见)。琴规格尺寸、漆色、断纹、材质等见表1。

表1.《中国古琴珍萃》①唐琴尺寸对比表(单位:厘米)


纳音微隆,上无圆沟。腹内有墨书,但字迹已模糊不清。底板龙池上方有阴刻篆书琴名。龙池右侧有行书“雷氏斫之肇自开元冯氏宝之不知几传我非知音(第一行)而理可言心主于内手应乎弦故声和可以仰马意”(第二行),龙池左侧有行书“杀形之捕蝉岂特此哉大则歌南风小兮治单父(第一行)举不出于斯(?)焉。嘉泰元年四月辛丑平园老叟周必大书(第二行)”。池沼间有外圆内方的篆书“中和之气”印。雁足和轸均为红色玛瑙质,蚌徽。目前发现拍卖古琴“清风”琴铭文与其极其相似,其原因另待考究。

沈兴顺藏“九霄环佩”琴(以下简称沈琴),为中唐制品(有不同意见)。琴规格尺寸、漆色、断纹、材质等见表1。《中国古琴珍萃》将其归为“凤势式或霹雳式”,《五知斋琴谱》对霹雳式的溯源是“魏杨英作凤势,于两肩腰间,为飞尖势,广二寸。有霹雳声。”但有专家对此归类有不同异议。细辨《中国古琴珍萃》中的6张凤势式古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玉玲珑琴、俞伯荪藏铁客琴、上海博物院藏春雷琴、樊伯炎藏松石间意琴、山东省博物馆藏无名琴、沈兴顺藏九霄环佩琴),六者在项腹处确实有着一定的差别,尤其是腹部内收弧的造型和弧度。其形制归属的争议给九霄环佩中唯一一张非伏羲式之来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雾霭。底板上“九霄环佩”琴名为行书题,这也与另4张琴的篆书题名有区别。池沼间有“世寳”方印。金徽、玉轸。纳音右侧有“仁和惠达斫”款字。

何作如藏“九霄环佩”琴(以下简称何琴,原为吴金祥旧藏),伏羲式,中唐制品。琴身栗壳色漆补朱漆,鹿角灰胎。琴身通体以小蛇腹断纹为主,偶间小牛毛断纹。“龙池内有唐宫琴格式之寸许大字‘至德丙申’隶书腹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公元 756 年),是中唐之始。琴名“九霄环佩”为阴刻篆书,琴名下有八字铭文“汾阳后裔郭京家藏”。龙池、凤沼间有两枚方刻,一为“清和”篆印,一为“东坡苏轼珍赏”篆文印,内填金漆。据不完全统计,有“至德丙申”款的琴有北京故宫藏“大圣遗音”和王世襄拍卖之“大圣遗音”(锡宝臣旧藏);有“清和”篆方的琴有辽博藏“九霄环佩”、中央音乐学院藏“太古遗音”、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枯木龙吟”。其间的关系有待另文探究。蚌徽,轸、足为白玉质,岳山焦尾为紫檀。

表2.五张九霄环佩对比表


① L 为琴长/Y 为隐间/JW 为肩宽/WW 为尾宽/H 为厚度 数据采自《中国古琴珍萃》,个别数据与他著不同。如《故宫古琴图典》载故宫藏琴“L124/Y114.2/JW21.2/WW15.4/H5.8”


《诗·鄘风·定之方中》有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前文已述,这种“桐梓”制琴的规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辽博藏九霄环佩琴严格地遵循了选材的传统。桐木制、蚌徽;紫檀岳尾。红木轸的形状为两端平齐的椭圆形,红木雁足的形状为喇叭形,嵌入足池的足根为方形,这些都具有典型意义。五张九霄环佩,除沈琴金徽玉轸外,其他都为蚌徽玉轸(玛瑙),不知这是否彰显出了“九霄环佩”恪守传统之根本。辽博九霄环佩琴的漆胎是鹿角灰,标准的唐琴材质。表漆是栗壳色后有朱漆补髹,亦属唐琴之大流。其实,这5张九霄环佩的漆色无论作何不同形容,“紫栗壳色漆”也好“褐漆”、“褐红漆”也罢,如前文所述都为古之“褐髹”,从这点上看“九霄环佩”的髹漆工艺也是较为一致的。


从前文尺寸数据判断,辽博琴属“中庸”之流。然不同琴式,一语蔽之恐有疏漏,在此以琴徽——这一有效弦长的节点,作为参照物将琴面板、底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衡量其相应比例。比较5张琴的比例关系:俯视古琴正面,横向最醒目处莫过于琴肩,这五张九霄环佩的肩都位于3、4徽间,而且项肩曲线相对圆润。其中,辽博琴、故宫琴、历博琴、何琴都偏向于3 徽,而沈琴偏向4徽。这完全符合前人总结的唐琴“垂肩而阔”三徽始的特点。古琴琴名大多位于底面琴首的位置(部分古琴如龚一藏正吟琴、樊伯炎藏松石间意琴等琴名均位于龙池凤沼间),只是上下略有差异。辽博琴、沈琴、何琴起于1徽,止于4徽;故宫琴、历博琴未及1徽起,止于3、4徽间。各琴龙池、凤沼的形状和所处位置也有不同。

辽博琴、历博琴、沈琴、何琴的龙池均为圆形,横跨于6徽位置。故宫琴龙池为长扁圆形,起于4、5徽之间止于7徽。辽博琴、故宫琴、历博琴、何琴的凤沼均为长扁圆形,尾端止于13徽,起于10、11徽间。沈琴凤沼为圆形横跨于10徽位置。各琴雁足基本在9、10徽位置,也是上下略有不同。辽琴雁足只是稍偏向10徽,故宫琴、历博琴、何琴的雁足几乎接近10徽,沈琴的雁足更靠近9徽。雁足通常为琴腹的中间点,这样的位置使琴腹、琴尾占总琴长三分之一左右,无“小尾”之象,肩、腹过渡自然无“束腰”之感,比例十分协调。此外,琴面的“弧度”和“平度”也较为一致,没有“肩圆尾平”或“不低头”的现象。棱角处虽有加工做圆的痕迹,但是过渡平和、曲线流畅, 琴额、肩、尾长短宽窄比例适度,漆面折光规则。视觉效果一如数据对比体现的中庸、沉稳、肃穆。


断纹是漆器木质(其他漆器还有竹质等)因年代久远受温度、湿度等影响涨缩,而在漆面生发的自然纹裂。有说200年以上、有说500年才能形成。《髹饰录》载“髹器历年愈久而断纹愈生,是出于人工而成于天工者也。古琴有梅花断,有则宝之;有蛇腹断次之;有牛毛断又次之。他器多牛毛断,又有冰裂断、龟纹断、乱丝断、荷叶断、縠纹(比喻水的波纹,笔者注) 断。凡揩光牢固者多疏断,稀漆脆虚者多细断,且易浮起,不足珍贵焉。”

辽博琴面板漆色丰润、断纹自然,底板有多处补髹朱漆痕迹,断纹仍清晰可辨,目测灰胎不厚,未见葛布裸露现象。琴颈处,尤其是“响泉韵磬”“乾隆御赏”铭文位置补髹甚厚,几乎将断纹遮蔽。琴底板的蛇腹纹非常明显,与另4张九霄环佩相同,这是唐琴断纹最常见的一种。其间还有梅花断和牛毛、冰裂断,更说明其珍贵。史上利用断纹作伪的例子层出不穷,用不同木材、不同方法验证古书中的人为断纹操作(赵希鹄《洞天清录》:“伪作者用信州薄连纸光漆一层,于上加灰,纸断则有纹。或于冬日以猛火烘极热,用雪罨激烈之。或用小刀刻画于其上,然决无剑锋,亦易辨。”)是笔者非常感兴趣的延展课题之一。


古琴声音的好坏,除了看其结构比例是否合理、髹漆工艺是否精湛外,其槽腹结构是关键。古琴内部除前文提及的天柱、地柱外,大多数古琴龙池、凤沼对应的面板内侧会有一个凸起的结构,称为纳音。“其声出于两池之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 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这是唐人贴纳音的缘由和初衷,与现代音箱的内部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避免音箱的共鸣迅速散去,真正起到纳音的效果。”[29] 在唐代的不同时段、不同斫者的纳音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如故宫藏九霄环佩的纳音上有一个长的圆沟,有学者认为这是盛唐雷氏琴的标志性特点。

也有观点认为“琴在盛唐以前早已存在”“而且唐代造琴名家并非只有雷氏一家”,因而对其流派界定有怀疑。笔者认为龙池  凤沼处纳音都有圆沟、仅凤沼处纳音有圆沟(通常龙池为圆形)和纳音均无圆沟可以成为风格、时段认定的一个参考因素。辽博九霄环佩虽有纳音但中间无沟槽,与“盛唐标准器”是有决然区别的,倒与有“至德丙申”款的中唐(北京故宫藏)“大圣遗音”制法相同,仅“纳音隆起”而没有“最不传之妙”。这样看来其与“盛唐雷琴”关系相对远些,与“中唐”琴关系相对近些,但是否确切断年到“至德丙申”尚需斟酌。


大多数琴底板除了有琴名外,其收藏者都会留下诗、字、印刻。这是其历经千百年的印证,也会给琴增添更多的人文色彩和收藏价值。辽博藏九霄环佩琴底板的“清和”印与何作如所藏九霄环佩琴上所刻印相同。何作如琴上也有“至德丙申”款,但仍不敢就此贸然断定辽博九霄环佩的制琴年代。因为以目前的论据判断它们间的关系可能是同时、可能是同源、也可能仅仅是后仿,尚需另待它证。辽博九霄环佩的底板相对简单,除琴名和两方外再无其他字文(除沈琴外,另几张九霄环佩均有铭文)

其传承经历真如呈现的如此简单?还是另有隐情?还是恪守宫斫官藏?还是底板历经大规模修复、改动甚至更换?给人无限遐想。腹款有内款、外款之分,又有刻款、书款(朱书、墨书)之别,因是断代的主要依据之一所以也常成为作伪的对象。有学者提出唐代宫琴与野断可在腹款上辨识:一种仅写制作年代、另一种除有制作年代还有作者姓氏和制作地点。“前者是‘宫款’,写的仅仅是一个年款;而后者则是‘私家款’”。辽博藏琴看不到腹款,这是否“也是划分宫琴与野断的主要依据”,给以后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 参考文献 -
贺志凌《辽宁省博物馆藏九霄环佩琴的乐器工艺学初探》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