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抚琴的时候,你“坐”对了吗?

抚琴的时候,你“坐”对了吗?

 
古琴坐姿
  
坐姿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顺畅、正确地发力。
 
  记得或是在2009年,黄树志先生来苏,我有幸在平江河畔陪先生品茶受教。当我一曲抚毕,黄先生没有就琴曲、指法等问题做任何评说,而是强调了坐姿的重要性。他说,弹琴,首先自己要舒服,同时还要让其他人听着舒服、看着舒服,并抚琴示范。
 
听琴图
  黄先生并没有直接批评我的坐姿,但我已经很受伤了,也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多弹了几年琴,我还没有坐好!此后一年内,我就十分注意纠正自己的琴姿,让琴友帮忙看,自己对着穿衣镜纠正,各种方法都用,尽量纠正。次年黄先生再来苏,便没有再提身法一事了。
 
  2009年,我跟随上海今虞老琴家胡维礼先生习琴,每次与先生对弹前,先生总是要问“音调准了没有?”“坐好了没有?”由此,我也慢慢我也慢慢养成了习惯,弹琴前必然要先调音,注意一下身姿。
 
  后来我反复琢磨,身法不仅仅是在琴容上,更重要的是正确的身法,直接关系到发力取音(这一点等会再说),这也是我将身法列为“发力”首篇的原因。
管平湖先生
  那么坐姿的要求是怎样呢?
 
  我们先看一看明代杨表正《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中关于坐姿的阐述:
 
  以琴近案,座以第五徽之间,当对其心,则两方举指法。其心身要正,无得左右倾欹、前后抑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宜。……不宜飞抚作势,轻薄之态,欲要手势花巧以好看,莫若推琴而就舞,若要声音艳丽而好听,莫若弃琴而弹筝。
 
  相信不用翻译了,大家都看得懂。主要意思就是强调身体要中正,不可以左右摇摆、前俯后仰,肢体语言少点,中正为宜。
 
  关于身法坐姿,现在出版的一些古琴教材和视频教学中也多有表述,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重点:
 
  1、胸口对着五徽或四五徽之间;
 
  2、屁股不可坐满琴凳,身体坐直;
 
  3、两手放在琴面上,小臂应平直;
 
  4、弹奏时,身体应保持中正,不可弯腰或偏斜身体;
 
  这几个要点目前已经很普及了,老师也这么教,学生也多知道,关键是要做到就好了。但我常琢磨,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还是习惯性地用太极拳的站姿来进行一下对比,下面我就用太极拳里面的无极桩来与古琴的坐姿做一个对比。
 
  无极桩是太极拳桩功里的基本桩,也就是太极拳的预备式,立定站好便可,看似非常简单,实则内含万千变化。许多拳友往往急于练习招式,而忽略了这个预备动作,但它却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先看一看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对无极桩的叙述:“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又说“人皆於此势易而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於此”。正说明此式的重要,应该单练,细心体会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的意境和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呼吸要自然,先呼后吸,呼气时想松,自颈、肩、背、腰、胯节节下松,直到脚掌。吸时心静,含胸拔背,节节上提。一呼一吸,一下一上,是练习上下之圈,以练松沉为主。
 
  个人愚见,习琴应先练松沉,而无极桩的站姿要求正是练习松沉的最佳方法。由此,我便把无极桩的站姿要求移用到习琴坐姿上来。于是我将习琴坐姿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综合如下:
 
  1、选择标准琴桌、琴凳;
 
  2、身体前胸宜对四五徽间;
 
  3、身体与琴的距离以双臂搭于琴上,小臂缓平,肘尖略在胸前为宜;
 
  4、双脚平行踏地,与肩同宽,小腿与地面呈95—100度角,;大腿平直与小腿呈95—100度角;腰身与大腿垂直;
 
  5、上身宜直,含胸拔背,双臂与胸有圆意,弹琴时上身宜略微前倾,忌前后左右摇晃;
 
  6、脑袋不可低垂,宜脖靠衣领;
 
  7、脚踏实地,略加意识蹬地,以产生反弹力;
 
  8、坐定后,双臂下垂,全身放松,做四五次深呼吸,匀齐缓慢为宜,待气定神闲后再弹曲子。
 
  这里我强调了“双脚平踏”,窃以为这样有助于身体的中正及脚下生力。但杨表正称“其足履地,若射步之宜”,应为前后脚,如同太极桩的虚步。现代也有琴家主张前后脚,可在音乐需要身体前后微动时保持稳定。但我对身法的理解应以中正为主,在大多数时间内,弹琴是不需要太多肢体语言的。前后脚会导致下半身重心位移,两脚必分虚实,不利于力量的生成。故我采用“双脚平脚”之法。
 
  以上仅为个人愚见,敬请琴友批评指正。

(资讯来源:石湖居士 古琴人)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