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特殊的琴友:历史上挚爱古琴的帝王们!

特殊的琴友:历史上挚爱古琴的帝王们!

历代帝王中不乏善琴者,他们一般在“琴棋书画”等艺术领域都有着较深的造诣。如汉桓帝刘志、宋徽宗赵佶、明崇祯帝、清乾隆帝等;其中宋徽宗赵佶的事迹最为值得一提。
 
伏羲 
 
 
伏羲(公元前三四千年旧石器时代),又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演出八卦,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教人民结网,用于捕渔打猎。
 
古琴文化的历史,即从伏羲而始。 “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这是有关古琴最早的传说。
 
而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伏羲式”是典型的古老琴形。
 
炎帝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有传说认为古琴是神农所创造的。神农是指神农氏,是传说中的人物。传说在公元前5000年就有了神农氏这个人。那时候,远古的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他用木制耒、耜等农具,教人们搞农业生产。
 
黄帝

 
黄帝(公元前二三千年) , 复姓公孙,亦姓姬,号轩辕氏,又称有熊氏,华夏民族之祖。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涿鹿,战胜了炎帝;后又与蚩尤战于涿鹿,并擒杀之;以后又平定了刑天和夸父部落的反抗,成为华夏各部落的首领。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由于其功甚伟,故被称为华夏之祖。
 
黄帝亦善于琴,曾作琴曲《华胥引》。《华胥引》所记述的是黄帝梦游华胥国故事。黄帝梦游华胥国,见“其国自然,民无嗜欲,而不夭殇,不知乐生,不知恶死,美恶不萌于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黄帝醒来,怡然自得,通于圣道,决心以此为治国目标。于是,黄帝作《华胥引》,以明其志。在黄帝的治理下,天下也几乎如华胥之国一般了。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亦有“黄帝式”琴形。
 
唐尧

 
唐尧(公元前2200年左右)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史称唐尧。尧有圣德,深受人们的爱戴。传说尧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尧实行上述措施,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友好交往,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
 
传说“尧使无勾作琴五弦”(《太平御览》引《通礼篡》),并曾自作琴曲《神人畅》,写意尧帝启天减免水痪的情景。《神人畅》实际上就是传说中尧与神的对话。
 
虞舜

 
虞舜(公元前2200年左右),上古华夏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明确责任,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他重新修订历法,又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并规定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政绩,明定赏罚,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由于虞舜的治国功绩,华夏地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故世称“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据《礼记 . 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这是关于古琴的明确记录。在琴曲方面,虞舜有作品《南风歌》与《思亲操》。
 
《南风歌》表达的是舜广开视听,求贤若渴,恭己无为,乐化天下之心。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思亲操》表达的则是舜怀念父母之心。所谓“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渴力以事父母”,“后践尧祚而有天下,亲已不存”……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亦有“虞舜式”琴形。
 
周文王

 
周文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名姬昌。商末时,文王为西伯,是西方诸侯之长,而周人后谥其为周文王。他在位50年,以岐山为根据地,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并倚仗姜子牙的治国方略,为灭商兴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文王本人亦为琴家,上古之琴,本为五弦,而至周时,文王、武王复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并且,文王还作有琴曲作品《古风操》《思舜操》《拘幽操》《文王操》。
 
《古风操》是文王追太古淳风所作之曲,所谓“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焉”。
 
《思舜操》是文王于歧山,思念虞舜之德,好问好察,任贤使能,于是付之于琴音,作此琴曲。
 
《拘幽操》是文王被纣王囚于羑里时所作,表达其忧愁悲叹之心。
 
《文王操》是文王所作名曲。是时纣王无道,天下皆服于文王。文王以为乱极则将治,思贤以图王化,故作此曲。
 
周武王

 
周武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名姬发,为周文王次子,周朝之开国天子。文王在世之时,已做好了灭商的准备。文王逝世时,已是“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武王继位后,继承文王遗志,联合各路诸侯,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定都于镐。
 
武王灭商后,为安抚殷商遗民,封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继续治理殷民。他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放出被囚的贤臣箕子并恢复其原职,又散发供纣王淫乐奢侈之用的财物、粮食,赈济饥民和贫弱的百姓。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商地很快稳定下来。另外,武王接受了箕子的治国方略,按照王室宗亲和功臣的功绩,封邦建国,巩固和加强了全国统治,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
 
武王本人亦为琴家,上古之琴,本为五弦,而至周时,文王、武王复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另外,武王也有琴曲作品,即《克商操》。
 
《克商操》是武王伐纣之曲。武王伐纣时,欲上告苍天,下昭民众,故作此曲。
 
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公元132年—167年),字意 ,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母匽明,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时宫廷多好琴音,据说汉桓帝闻楚琴,凄怆伤心,倚扆而悲,慷慨长叹曰:“善哉乎!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乐府的官员们在收集民歌的同时,还从民间遴选优秀琴人,充任宫廷中的鼓琴待诏。师中、赵定、龙德就是西汉中期宫廷中著名的鼓琴待诏。
 
梁武帝 

 
梁武帝(公元464年—公元549年)即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国皇帝。他崇尚佛教(有菩萨皇帝之称),也非常爱好琴道,曾著有《琴要》。皇帝热衷于琴,当然就会起到很大的影响。由于萧衍对琴道的喜好和研讨,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吴越王钱俶
 

 
五代时吴越王钱俶(公元929年—公元988年)善鼓琴,他常派遣使者以访廉为名,在民间物色良好琴材。使者访至天台山,夜宿于山上寺中,夜间听到瀑布的宣泄声轰鸣于外,早晨起来细查,看到瀑布下面淙石处正对着一根房柱,而且柱子是向阳的。使者暗想“如果是桐木就好了。”用刀一削,果然是桐木。于是贿赂寺里僧人将柱子拆下买了出来。取两块阳面琴材,飞马报给吴越王,请求再等一年制琴。一年后琴成,献给了钱俶,一名“洗凡”,一名“清绝”,都是旷世难逢的宝物。
 
宋徽宗


 
宋徽宗(公元1082年—公元1135年)即赵佶,原籍河北涿县,宋神宗之子,宋哲宗之弟,哲宗崩后,即位为北宋第八位皇帝。他在位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金兵南下攻宋时,他把帝位传予宋钦宗(赵桓),自为太上皇。后金兵灭北宋,他与钦宗皆被虏至北方,最终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宋徽宗赵佶,不但书画是行家里手,对古琴也情有独钟。邓椿的《画继》、汪柯玉的《珊瑚网书画跋》载:政和年间,宫中不仅有书画院,还设有琴院。徽宗将天下制琴的能工巧匠招至琴院,切磋技法,研制精琴,造就了曾智仁、卫中正、朱仁济、马希亮等一批制琴大师。他还设立了乐坛,常常举办古琴竞比活动。宋徽宗嗜琴成癖,他不但自己做琴、弹琴,还是懂行的古琴收藏家。他到民间四处寻觅好琴,将古今名琴藏于“万琴堂”中。他痴迷于古琴世界,将自己对古琴的所思所想绘成《听琴图》以表所悟,此画意境高远,似琴声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他对琴文化极为重视,除其本人是琴家以外,他还在内府设 “ 万琴堂 ” (百琴堂),广罗天下珍贵名琴,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崇祯帝

 
崇祯帝(公元1611年—公元1644年)朱由检,即明思宗,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崇祯帝曾灭除魏忠贤一党,勤政爱民,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然而,他继位时,明朝江山已风雨飘摇,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女真人的入侵。加之他刚愎自用,生性多疑,对忠臣多加猜忌。因此,他无法改变明朝覆灭的趋势。后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
 
崇祯帝热爱琴学,能弹奏琴曲三十余首,尽为蜀人杨正经所传授。他还诏尹尔韬把他的新词谱成琴曲弹奏。另外,他对潞王朱常淓所制潞王琴也大加赞赏,将之作为礼物赐予诸王。
 
崇祯帝爱琴,对当时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雍正帝
 
 
雍正帝(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喜欢琴,不仅在其诗中屡屡提及,流传下来的一些画作中也能见到雍正抚琴的形象。观清宫档案,更可见其对琴的用心。
 
“秋宵噭噭云间鹤,古调泠泠松下琴。皓月清风为契友,高山流水是知音。” 这是清世宗雍正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了清秋之夜,空旷寂静,主人于松下抚琴,白鹤在云间飞鸣。皓月、清风是为契友,高山、流水是为知音。此诗不仅是主人公的抒怀之作,也是其生活的真实写照。
 
乾隆帝


 
乾隆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
 
史料记载,乾隆皇帝非常热衷于收藏历代名琴,他曾请侍臣梁诗正、唐侃将宫中所藏历代古琴断代品评,分等编号。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