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琴意 | 古琴音乐养心疗法,是时候养生起来啦~

琴意 | 古琴音乐养心疗法,是时候养生起来啦~

“凊静无为,顺其自然” 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凊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助益,如《管子·内业》说: “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而古琴音色是松沉低缓,沉静旷远,听之有引人由躁人静到渐人忘我之境的感觉,而心情自然也平静,宽和,舒畅,当情绪好了,久之便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故此,「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重要命题。 



近代, 香港大学饶宗颐教授, 也是一位酷爱弹古琴的国学大师; 在其《古琴的哲学》著作里早已明确指出:「琴既为治心之具」,清汪中《琴台之铭》日:“何必抚弦动曲,乃移我情?”“移情”二字本此,寅出於古琴。琴音可以使人移情,达到“物我同一”。此外, 饶教授现年已高龄95多岁, 他引(《琴余漫录》)又论“学琴之益”,云:“善弹琴者借为鍊性、调气之用,非以悦他人之耳也;是以寅公寿一百八十岁,谓弹琴外,别无导引之法[1]。由此可见,古琴音乐达到「静养心」, 也同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

古琴曲的风格往往都是平和而文雅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好听琴》中谈到:「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意思是说听琴使人人静,耳中闻琴万事皆空,身心得到调理。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早已有音乐能改善人的健康和行为的说法。《史记·乐书》中记载「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说明了音乐对有,据《琴说—送杨寘序》中记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患上「幽忧之疾」,即现代医学称之谓的忧郁症。他期后透过学琴,「既而学琴……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治好了忧郁症,更建议好友杨寘能够学琴或多欣赏欣赏音乐。

他比喻形容音乐对他带来的震撼「喜怒哀乐,动人心深」,并对音乐的影响有这样的体验「其能听之以身,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忧思」,以用极其简略的语句描述了音乐的生理和心理作用。欧阳修的真实案例不仅证实了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利用音乐治疗身心疾病的先例。


古琴最贵「知音」。知音,不仅仅是理解琴曲曲意,体味「太古之声」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对于琴人而言,在琴音中所得的益处是较音乐旋律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

古琴正因为有此太古之声,最能让人体味安静祥和、原始本然、反朴归真的意味而可称「道」。这种原始纯朴的泰然之境,20世纪西方哲学称之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正是人类学术文化哲学、艺术、宗教等所追寻的理想。


其内容概括说来,若以儒、道两家思想代表中国文化的话,有儒家的修身之道、道家的修真之道,这在中国传统琴道思想中皆有体现。如《荀子·乐论》中所提:「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即体现出「琴」有教化人心、导正人情的作用和功能。荀子传承儒家礼乐教化的思想,见诸《礼论》《乐论》等篇均有系统而完整的论述。

图片来源 | 城子
文字来源 |网络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